杂曲歌辞·水调歌第二
作者:程颢 朝代:宋代诗人
- 杂曲歌辞·水调歌第二原文:
- 贱妾将何为。
未见君子,忧心惙惙。
仰看垂露姿,不崩亦不骞。
彼生清淮气,独钟文中彩。
终南最佳处,禅诵出青霄。
范蠡何智哉,单舟戒轻装。
有此冀方。
涧光若翻鹤,草露如栖萤。
琼瑰盈吾怀乎。
将秉先登羽。
就田看鹤劣,隔水见僧高。
禅心已断人间爱。
凄凄四月兰,千里一时绿。
万种千般说不尽。
霜果林中变,秋花水上残。
煌煌道宫,肃肃太清。
- 杂曲歌辞·水调歌第二拼音解读:
- jiàn qiè jiāng hé wéi 。
wèi jiàn jun1 zǐ ,yōu xīn chuò chuò 。
yǎng kàn chuí lù zī ,bú bēng yì bú qiān 。
bǐ shēng qīng huái qì ,dú zhōng wén zhōng cǎi 。
zhōng nán zuì jiā chù ,chán sòng chū qīng xiāo 。
fàn lí hé zhì zāi ,dān zhōu jiè qīng zhuāng 。
yǒu cǐ jì fāng 。
jiàn guāng ruò fān hè ,cǎo lù rú qī yíng 。
qióng guī yíng wú huái hū 。
jiāng bǐng xiān dēng yǔ 。
jiù tián kàn hè liè ,gé shuǐ jiàn sēng gāo 。
chán xīn yǐ duàn rén jiān ài 。
qī qī sì yuè lán ,qiān lǐ yī shí lǜ 。
wàn zhǒng qiān bān shuō bú jìn 。
shuāng guǒ lín zhōng biàn ,qiū huā shuǐ shàng cán 。
huáng huáng dào gōng ,sù sù tài qīng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相关翻译
- “五绝无闲字易,有余味难。”(刘熙载《艺概》)此诗字字无虚设,语语古淡,无用力痕迹;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,令人神远。李白《山中答俗人问》写问而不答,不答而答,表情已觉高逸。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,旁若无人,却又是一篇绝妙的“答俗人问”。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,更为得意忘言,令人有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”之感。
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,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,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,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。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,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?因为,当我们读到“陌上楼头,都向尘中老”这一句的时候,会强烈感觉到: 那“陌上楼头”之辽阔广泛,那“尘中”的痛苦,“老”的悲哀,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;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,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。当有了这种感受,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,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。
诗共八章,每章八句。第一章开篇即揭出“荡”字,作为全篇的纲领。“荡荡上帝”,用的是呼告语气:败坏法度的上帝啊!下面第三句“疾威上帝”也是呼告体,而“疾威”二字则是“荡”的具体表现,是全诗纲领的实化,以下各章就围绕着“疾威”做文章。应当注意的是,全篇八章中,惟这一章起头不用“文王曰咨”。对此,孔颖达疏解释说:“上帝者,天之别名,天无所坏,不得与‘荡荡’共文,故知上帝以托君王,言其不敢斥王,故托之于上帝也。其实称帝亦斥王。此下诸章皆言‘文王曰咨’,此独不然者,欲以‘荡荡’之言为下章总目,且见实非殷商之事,故于章首不言文王,以起发其意也。”他的意见诚然是很有说服力的。
相关赏析
- 至于舜之时,文章写道:“及舜自为天子,而皋、夔、稷、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,更相称美,更相推让,凡二十二人为一朋,而舜皆用之,天下亦大治。”“及舜自为天子”,说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。皋、夔,稷、契等贤臣一起在朝中做官。“更相称美,更相推让”的“更相”,是相互的意思,“更”,读第一声。“称美”,是称颂人家的美德和好处,“推让”是谦虚礼让。这样,他们团结一心,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,天下也获得大治。等等。
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,却有它的自成一格,虽有清明,却意在纸外,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,一句“又是清明过了”,别有韵味,此诗取材,构思都别具一格;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,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,但无一字直抒胸怀,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。
作者介绍
-
程颢
程颢(1032-1085), 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北宋理学的奠基者。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。反对王安石新政。提出“天者理也”和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”的命题,认为“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知信皆仁也”,识得此理,便须“以诚敬存之”(同上)。倡导“传心”说。承认“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”。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程朱学派。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,收入《二程全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