哭孟寂
作者:吉中孚妻 朝代:唐代诗人
- 哭孟寂原文:
- 工华不工实,此话我所疑。
啼蛩隐红蓼,瘦马蹋青芜。
蜀可全有,此不当受。
岩面郡楼前,岩崖瀑布悬。
傍花随柳处,此事不开吾。
治古本根此,所以休甲兵。
发愿肯修行,寂灭真常道。
言念将别。
嘉谋匡帝道,高步游天关。
- 哭孟寂拼音解读:
- gōng huá bú gōng shí ,cǐ huà wǒ suǒ yí 。
tí qióng yǐn hóng liǎo ,shòu mǎ tà qīng wú 。
shǔ kě quán yǒu ,cǐ bú dāng shòu 。
yán miàn jun4 lóu qián ,yán yá bào bù xuán 。
bàng huā suí liǔ chù ,cǐ shì bú kāi wú 。
zhì gǔ běn gēn cǐ ,suǒ yǐ xiū jiǎ bīng 。
fā yuàn kěn xiū háng ,jì miè zhēn cháng dào 。
yán niàn jiāng bié 。
jiā móu kuāng dì dào ,gāo bù yóu tiān guān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相关翻译
-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,夜幕渐渐降临,不能再盘桓延伫了。“却回山寺路,闻打暮天钟”,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,骋目娱怀的归途上,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,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。这一收笔,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。作者贾岛少年为僧,后虽还俗,但屡试不第,仕途偃蹇,此时在落第之后,栖身荒山古寺,暮游之余,恍如倦鸟归巢,听到山寺晚钟,禁不住心潮澎湃。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,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”(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),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。
“把酒送春春不语”。系春既不可能,随春又无结果,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,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,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“送春”了。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,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,以示送春。唐末诗人韩偓《春尽日》诗有“把酒送春惆怅在,年年三月病恹恹”之句。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“送春”,而春却没有回答。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。作者用一个“却”字,把“雨”变成了对春的送行。这写法同王灼的“试来把酒留春住,问春无语,帘卷西山雨”(《点绛唇》)相似,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,更耐人寻味: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,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?
这是一首描述少年男女唱和山歌情景的小诗。秋天来了,落叶缤纷,在金风中飘舞。这是他们唱歌的时间和情境。山歌由姑娘先唱,然后小伙子接着合唱,犹如现在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对歌。
相关赏析
- 首先,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。一切题材,感时议政,谈艺论文,纪述身边琐事,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,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。其次,与之相联系的,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,它不是朦胧缥缈,以韵致见长的作品;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。它所独开的胜境,在于触机成趣,妙绪纷披,显得情味盎然,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,剪烛谈心;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,或者嬉笑怒骂也好,都能给人以亲切、真率、恳挚之感,使读者如见其人,如闻其声。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,是耐人咀嚼不尽的。
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,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,绮丽精工的语言,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。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,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,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,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,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。
“玉人邀我少留行”,不仅是伊人挽留,行客自己也是迟迟不愿离开。“无奈”两字一转,写出事与愿违,出发时间已到,不能迟留。接着绘出江上烟雨凄迷,轻舟挂帆待发,在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宛转流露出两人无限凄楚的别情。“柳叶”两句,承上片“无奈”而来,由于舟行在即,不能少留,而两人情意缠绵,难舍难分。这两句,写临行饯别时伊人蹙眉而歌,泪如雨倾。这里运用比喻,以柳叶喻双眉,梨花喻脸庞。“别时”句又一转,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,心情更加沉重。末句宕开,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,只说半夜酒醒,唯见月色皓洁,江水悠悠,无限离恨,尽不言之中。
作者介绍
-
吉中孚妻
中孚妻张氏,生卒不详,山阳人,工于诗,尤善歌行,诗名甚著。《诗薮外编》称她“可参张籍、王建间”,《唐音癸签》赞誉其诗为“尤彤管之铮铮者”。《全唐诗补编》存其诗一首。